皖教职成〔2015〕11号
各市、省直管县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81号),全面提升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高人民群众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满意度,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请各市于2016年1月30日前将本市项目遴选报告和项目推荐一览表分别报送至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
联系人:省教育厅职成处胡晶晶,电话:0551-62813515,电子邮箱:hujj@ahedu.gov.cn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处黄小师,电话:0551-62673947,电子邮箱:ahzynl@163.com
省财政厅教科文处侯正华,电话:0551-68150594,
电子邮箱:houzh2010@163.com。
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安徽省财政厅
2015年11月18日
(此件主动公开)
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81号),加快发展安徽现代职业教育,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实施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以项目带动、引领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受教育者职业发展与成长,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到2020年,重点建成80所省级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院校,下同)、300个省级示范专业、300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200个省级“名师工作坊”等。
二、实施原则
(一)整体规划,同步实施。与国家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相衔接,与加快发展安徽现代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相对接,与强化职业教育市级统筹相结合,统筹布局,一次规划,同步实施,分年建设。
(二)创新机制,改革推进。整合现有中等职业教育建设项目和资金,在改革中推进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在建设中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项目实施中推进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开放共享,充分发挥项目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以市为主,强化统筹。充分发挥市场在职教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统筹协调、政策支持、资金引导和各部门协同推进作用。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结合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布局结构调整实际,以市为主统筹项目建设规划编制、统筹资源配置、统筹项目建设、统筹项目管理。
(四)过程管理,跟踪问效。实行项目中期考核、建成验收和绩效考评制度,加强对项目实施进度、建设质量的检查监督。对建设目标明确、实施方案科学、配套资金到位、建设效果好的项目,在资金支持等方面予以倾斜,对实施效益不佳的项目予以淘汰。
三、建设内容
(一)省级示范特色学校建设项目。通过重点建设,使80所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省级示范特色学校建设标准,做到办学定位准确,办学条件优良,教育教学水平高,学校管理科学,服务发展能力强,成为安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特色办学的示范,带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
(二)省级示范专业建设项目。通过重点建设,使300个专业达到省级示范专业建设标准,做到专业发展定位更准确,教学团队更优秀,实训条件更先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深化,质量效益更突出,带动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三)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通过重点建设,使300个实训基地达到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做到设备对接企业生产、技术对接职业岗位、人员配套齐全、运行管理科学,集教学、科研、竞赛、培训、鉴定和生产等功能于一体,有效支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开放共享,带动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对受教育者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省级名师工作坊建设项目。通过重点建设,使200个名师工作坊达到省级名师工作坊建设标准,以促进师生发展和质量提升为核心,培育一批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学名师,打造一批优秀教学团队,实施一批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提炼一批优秀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带动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适应我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五)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重点建设30个省级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合作育人、定向就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完善学徒培养的教学文件、管理制度及相关标准,推进专兼结合、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校企共建、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基地。
(六)省级技能大赛赛点建设项目。通过重点建设,使30个技能竞赛赛点达到省级技能竞赛赛点建设标准,全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制度不断完善,竞赛机制更加健全,办赛水平显著提高,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目标,引领职业院校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各项目建设标准见附件1。
四、创建程序
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采取学校创建、市级推荐、省级验收的办法进行。综合考虑各市人口总量、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在校生规模、布局结构调整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实力等因素,将推荐指标限额下达至各市(见附件2),各市在学校申报的基础上遴选并等额推荐。具体程序如下:
(一)学校组织申报。申报学校按照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进行自评,在此基础上,向学校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同意后,将项目建设规划方案、项目建设申报书等材料报送至所在地的市、省直管县教育局、人社局、财政局。省属中专学校、省(部)属技工院校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申报材料经学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送至所在地的市教育局、人社局、财政局。
(二)市级遴选推荐。各市、省直管县教育、人社、财政部门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以及本地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布局结构调整和教师队伍建设等需要,在省下达的指标限额内,对学校申报材料认真组织评审,遴选出辖区内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并将项目遴选报告、项目推荐一览表(含省属中专学校、技工院校,见附件3)统一上报至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财政厅。
(三)省级确认立项。对各市遴选推荐的项目,经省级公示无异议后,进入省级项目库。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组织力量对项目实行中期考核、建成验收和绩效考评。对建设目标明确、实施方案科学、建设资金到位、建设效果好的项目,在资金支持等方面予以倾斜,对实施效益不佳的项目予以淘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财政厅成立领导小组,负责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审定、指导和项目建设的检查督促等。各市教育、人社、财政部门要成立相应的组织,负责区域内项目实施规划编制、项目遴选、项目管理及项目建设质量监督检查等。项目学校要成立项目建设领导组和项目建设工作组,加强项目建设管理,落实项目建设责任,按计划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实施的科学性、规范性、高效性。
(二)加强经费保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地要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各类经费,用于项目建设。项目学校及主管部门要加强项目经费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加强过程管理。各级教育、人社、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过程监测、中期考核和动态管理。项目学校要加大项目建设管理力度,完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形成省、市、学校主管部门及学校四级管理体系,确保达到预期成效。
(四)加强督导检查。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对项目实施情况开展中期评估和建成验收。项目学校具体负责项目实施的有关工作,分年度落实建设任务,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并定期向主管部门上报项目建设工作进度和总结。各市教育、人社、财政部门对辖区内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具体指导、过程监管、跟踪检查、中期考核和建成验收。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财政厅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或重点抽查。实行项目实施奖惩制度,确保项目按期按质按量完成。
附件:1. 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2. 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各市推荐指标限额
3.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推荐一览表
附件1
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一、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示范特色学校建设标准
(一)办学方向
1.办学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为经济结构调整、承接产业转移与技术进步升级服务。
2.培养目标。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办学条件
3.师资队伍。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适应需要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达70%,面向企业、行业聘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任兼职教师不低于编制数的20%。
4.基础设施。校园(不含教职工宿舍等非教学用房)占地面积一般不少于300亩(其中技工院校不少于100亩);建筑面积(不含教职工宿舍等非教学用房)一般不少于8万㎡(其中技工院校不少于7万㎡);布局合理、环境优美。
5.实习实训条件。建成省级示范实训基地。有满足专业实验、实训需要的场地与教学设备。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6.信息化水平。建有独立的学校门户网站,宽带接入200兆以上;教学用计算机满足需要,师机比达1:1;建成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数字校园,管理服务平台和资源服务平台得到充分应用;教师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师生均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并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
(三)教育教学
7.立德树人。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文化基础课教育,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传统文化、优秀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有机融合。
8.专业建设。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实施方案可行;专业设置紧贴市场、紧贴产业,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专业教学以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为主线,对接生产过程,与岗位需求衔接;主干专业特色鲜明,成效明显,建成2个省级示范专业。
9.课程教材建设。构建全覆盖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形成精品课程研发团队,骨干专业课程均有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建立健全教材选用制度及校本教材开发、审核机制,教材选用规范,有特色明显的校本教材,使用效果好。
10.教学管理。适应生源、学制和培养模式的新特点,健全管理机制,重视管理工作改革和创新。健全教学组织管理机构和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指导机构。有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切实可行的教学督导机制,建立了各教学环节(含校外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注重教科研工作,强化教科研对教学改革的指导与服务功能。
(四)学校管理
11.领导班子建设。学校领导班子办学理念新,办学思路清,事业心、责任心强,熟悉职业教育规律。校长符合任职条件,做到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12.现代学校制度。体现依法治校理念,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建立学校、行业组织、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和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
(五)质量效益
13.办学规模。在校生规模一般不少于3000人(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人数),开展职业培训年均2000人次以上。
14.培养质量。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达90%以上,就业率达95%以上,就业质量较高。
15.社会效益。学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社会声誉好,已成为相关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和输送基地,骨干、示范和引领作用比较突出。
二、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标准
(一)发展定位
1.专业定位。有效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2.发展目标。建立由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紧跟产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变化,建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对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围绕区域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以本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
(二)教学团队
3.专业带头人。学校建立了专业带头人制度或有省级专业技能大赛获奖者;专业带头人近3年辅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省级以上奖项,或获省级教科研成果奖,或参与公开出版教材编写,或在省级刊物发表专业论文,或主持省级课题研究。
4.专业教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70%以上;面向企业、行业聘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任兼职教师不低于编制数的20%;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或单位实践每两年不少于2个月;能够有效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三)实训条件
5.校内实训条件。符合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专业教学标准中的规范要求。实训基地设施设备先进,数量和工位与办学规模相适应,具备实践教学、职业资格鉴定、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功能。
6.校外实习条件。有稳定的专业对口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能满足学生实训实习需要。
(四)人才培养
7.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专业教学、共同开展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
8.课程和教材建设。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构建以应用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专业课建成2门以上市级精品课程。完善教材选用和开发机制,有健全的教材选用制度;联合行业企业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开发区域特色教材、校本教材等多样化教学资源。主干课程有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率高、成效明显。
(五)质量效益
9.培养规模和质量。全日制学历教育年招生100人以上;每年承担社会职业培训人数达1000人次以上。90%以上毕业生获得本专业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70%以上毕业生获得相关行业执业资格证书)。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70%以上,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高。
10.社会效益。专业资源能广泛应用于技术研发和服务、职业资格鉴定、专业技能竞赛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专业资源对本区域其它学校开放,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三、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实训基地建设标准
(一)功能定位
1.基地功能。对接职业岗位群和专业技术领域,服务专业群建设,支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成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坚持教学、科研、竞赛、培训、鉴定和生产与技术服务等为一体,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建成区域技术创新推广中心。
2.校企共建。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有关人员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开展校企合作共建。
(二)设备设施
3.场地设备。场地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1000㎡,农业类有室外实训场所(土地、水域等),设施布局与企业生产工作流程相对接;仪器设备配置合理,种类齐全,数量充足,能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生产性实训要求,兼顾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和技能竞赛等需求。
4.信息化环境。实习实训教学场所有配套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和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开展包括实景式教学在内的信息化实训教学。建有1个以上的虚拟仿真实训室。
(三)运行管理
5.人才培养。把人才培养作为基地建设的首要任务,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训课程体系,实施“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和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重视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
6.管理机制。建立了由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融合企业先进理念和优秀文化。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规范,运行科学,落实到位。
(四)建设成效
7.规模和质量。服务由2个以上专业组成的专业群,核心专业年招生100人以上。90%以上毕业生取得中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率达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70%以上,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高,就业创业典型多。
8.开放服务。依托基地提供技能大赛、技能鉴定、社会培训、生产加工、技术研发等服务,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承办市级以上技能大赛。有效承担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广泛开展企业职工、军转人员、社会人员技术技能培训,原则上年培训不少于2000人次。主动承接企业生产服务“订单”,推进企业生产和学生实训有效对接,“实习产品”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实现消耗性实习向生产性实习转变。注重发挥基地的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和成果孵化功能,参与企业研发、技术革新和技术服务。
四、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坊建设标准
(一)领衔人
1.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教学成果丰富,具有较强的组织、规划、管理和协调能力。
2.本校名师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专业(学科)拓展或研发(科研)能力强;外聘名师具有非教师系列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应行业执业资格,在本校担任一线教学(包括实训指导)1年以上。
3.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或省特级教师,或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或省辖市以上学科(专业)带头人、名教师、名校长等,或某一行业(领域)技能拔尖、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
4.主持本专业的教学研究、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成效显著,在各类竞赛、教学成果奖评比中获省级以上奖项;或开展技术技能革新,发明创造有重要影响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或具有一定的绝技绝活,在弘扬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工艺上作出杰出贡献。
(二)团队构成
5.成员一般5-10人;知识、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有来自行业、企业和外校的成员,外聘教师比例不低于20%。
6.成员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自我发展愿望和改革创新意识,具备信息化教学设计或教育管理能力;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专业(学科)基础厚实,有较强的教(科)研或技术研发能力。
(三)运行管理
7.工作坊建设规划目标明确,与学校事业发展方向吻合,定位合理,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建设成效显著;工作周期内成员个人发展规划、阶段目标明确,分步实施扎实有效。
8.工作坊制度建设完善,目标任务明确,职责落实到位,奖惩分明;经费使用规范并发挥良好效能;建有链接校园网站的名师工作坊专栏、名师微博、微信、QQ群等,动态反映建设成果。
(四)效能发挥
9.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培养,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行“做中学、做中教”,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好,课堂教学质量高;近三年,除领衔人外,其他成员均主持或参与至少1项市级以上教学研究或改革项目(课题),研究成果运用并有效改进教学实践;指导学生或亲自参加各类大赛,教学成果或示范课评比取得优异成绩。
10.专业与课程建设成效明显。所在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近三年内,完成1项以上课程建设任务,其中专业教师还需负责专业建设任务并取得明显成效;加强课程体系研究,吸收课题研究、技术研发、技能大赛等创新成果开发校本教材,形成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的校本课程;工作坊成员自主创新高质量的课程与教学资源、教科研成果或技术研发成果,人均不低于1篇(个)/年。
11.团队综合素质提升。实施“领雁工程”,60%的工作坊成员结对指导1-2名青年教师;20%以上成员获更高级别的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等称号;外聘教师在学校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科研、教学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或通过传、帮、带,使技艺技能得到传承,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取得明显成效,年均为学校、企业培养10个以上青年技术技能骨干,受到广泛好评。
12.社会成效显著。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广泛开展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或承担市级以上教师培训,社会声誉良好,年服务(培训)不少于300人次;专业技能教师完成至少1项技术技能革新、发明创造,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五、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
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合作育人、定向就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完善学徒培养的教学文件、管理制度及相关标准,推进专兼结合、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校企共建、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基地。
(二)主要任务
1.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校企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研制、实施招生招工方案;通过先招生再招工、招工招生同步、先招工再招生等多种形式,完善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招工制度。规范职业院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程序,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校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目标,改革培养模式,实行分段联合培养;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为切入点,改革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3.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完善双导师制,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选拔综合素质高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时,优先考虑。落实职业院校教师流动编制和编内聘用兼职教师财政支持政策,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专业建设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
4.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校企共同建立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共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共同实施考核评价。根据学徒培养工学交替的特点,实行弹性学制或学分制,创新和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探索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
六、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赛点建设标准